福柯关注这些边缘群体和隐性知识,其实就是解构作为主体的人、理性的人,或者说是“知识人” 这样的形象,重新客观地审视历史。而这个客观能客观到什么程度呢?很难去界定,但是要尽可能去趋近、认识、思考,这是福柯要做的事。在福柯之前尼采说出“上帝死了”,他的意思是虽然基督教还存在,但是基于上帝的认识和观念倒塌了,到了福柯这里,他提出“人死了”,这个观点再次引发思想界震动。他所说的“人之死”是主体之死,是“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死”。而“上帝之死”与“人之死”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其实上帝的形象也是人塑造出来的形象,随着上帝的崩塌,人也随之死了。福柯通过《词与物》和《知识考古学》发现,人就是巨大的知识褶皱里塑造出的一个很小的褶皱,就像水面上泛起的一个小小的涟漪,那一小片水的“鳞片”在闪闪发光,但却不意味着它能主导救个水域或海洋。——董树宝

连续翻了5期《三联生活周刊》,除了福柯那一期看的略微仔细一点,其他的都是迅速翻过。杂志有其当下性,要回应一些正在发生的事件,而获得相关资讯的可能路径太多,整天泡在网上的人,像我,可能提到的或多或少都瞥了一眼,但深度阅读几乎没有,即时性的一般不提供深度,周刊或许是略有深度的一种可能。可以推荐给外甥女、外甥,扩充他们的见识。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