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落井,就要死透,忽遇怀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的仁者,终于得救。

2008年,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中文系编纂了一部《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名录》,这部书留下了千百系友青春的踪迹,也是一部特殊的现代学术史。淡黄封面上,套印着古色斑斓的凤凰图案;封底是中文系五院门墙景观,香藤异蔓,花团锦簇,说不尽的典雅风流,好似科举时代的折叠金榜。编纂者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知道你在系里上过研究生,拿过硕士学位,但学校档案馆、研究生院和中文系研究生教务办,就是查不到你被录取的记录。流光逝去廿二载,《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名录》出来,在“硕士研究生名录·1986级”那一栏,再一次,我榜上无名。

王达敏 | 乍见孺子落井时 ——1986年,我拜入乐黛云先生之门

若不是看到这篇回忆文章,竟不知王老师如此坎坷。
宏大的叙事渐次无关紧要,生活的细节越发具体重要。我们是具体的人,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这篇回忆不亚于当代史一篇宏论,让人身临其境体味到一个荒诞时空的真实。
于乐黛云先生,只是大略知道其与比较文学的关联,这几天大家都在转发回忆纪年的时候,我并没有想着凑上去,但生命之中有老师与之相关,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