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 #声回响转 》看过。第三篇《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相对比较熟悉,应该是很早以前看过。第四篇《什么才是好的学术书?》似乎也看过。比较有启发的是第五篇《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说来有点儿好笑,“声回响转”四字,取自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声回响转”后面,原本还有“垛成招箭”四字,可想来想去,多少有点儿不吉利。好像这本书的出版,并不是像草船借箭那样,可以掌得胜鼓而回,反而会变成靶子,万箭穿身惹来很多麻烦,所以只截取了前半。用这四字,我心里想的是,当演讲声音传出,也许能略有回音。自序p1

《韩擒虎话本》自然知道,但没看过。

所以,现代的演讲很重要,在讲的人那里,有时候会临场“说”出“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火花,在听的人那里,有时候会郢书燕说,引出意外启迪。四十年来我看得最多的是胡适演讲集,他用中英文作的各种演讲内容涉及面固然极广,但对我个人而言,觉得对做学问最有启发的,因此也常常让研究生阅读的,是他晚年在台湾大学的三次演讲。他在第一讲里讨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第二讲里讲方法的自觉,以及做学问勤、谨、和、缓的态度;第三讲里讨论“扩充新材料”的重要性。这真是给后辈做学问的“度人金针”。自序p3

三次演讲,欧阳哲生编的《胡适文集》第12册,p110起。

所以,我们谈论全球史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人类很久以前就是互相有联系的,全球化时代之前,就曾经共享一个世界,是同一个地球上的人。p15

进人全球史研究的时代,历史的主要诉求就开始变化了:第一,它不再是以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史为中心,而是以彼此影响的文明史为中心;第二,它不再是以直线的进化和发展为重心,而是以互相的影响和交融为重心;第三,它不再强调各个国家的认同,而强调世界公民的意义。这是历史学的一个很大变化。p18

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基金会的讨论,问题是如今什么领域的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我记得讨论的结果中,有几个大家都觉得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疆域,一个是族群,一个是信仰,一个是国家,还有一个是认同。我们今天讨论“何为中国”,其实,围绕的就是这五个关键词。p52

这是历史的过程。我赞成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一个看法。桑原骘藏曾经说整个中国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北方的胡人不断南下,北方胡人又不断地被汉化。这有点儿简单化了。我给他补充一句,中国历史大趋势确实是北方胡人不断南下,确实是北方胡人在南下过程中不断被汉化,但北方汉人也在不断地被胡化,而北方汉人由于胡人压迫而不断南下,于是南方夷人不断地被汉化,但是南下的汉人也在夷人的影响下不断被夷化,汉化、胡化、汉化、夷化的交错,这才是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p55-56

对历史中国,千万不要用现代中国的版图、领土倒推。虽然历史中国中心相对稳定,但它的边缘是不断移动的。如果你固执地用现在的领土倒推历史,有可能会产生很多严重问题,尤其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人。我们做历史研究,被强行地划成了你是做民族史的、他是做中外关系史的,那有的历史问题怎么办呢?比如说,现在很多跨境民族该怎么写?你不觉得这里有很多问题吗?p58

我今天一再强调,我讲的是汉族中国的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些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和习惯。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是文明的程度不同。p94

我这里借用一位德国学者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里的见解。他在这本书里面提出,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就是说,“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这只是习惯和特色。……文化只是一种特色,与生俱来,先天形成。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不知道这个话大家能不能理解。他把这个“文化”和“文明”做区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没有高低的,但是文明是可以进步的。p94-95

接下来他又指出,“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则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有规则”等词语相连。p95

再接下去,我还必须说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明的抗拒。毫无疑问,文明始终是在不断侵蚀文化,我们承认这一点,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两者怎么协调?p96

孔子地位忽升忽降,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标准的孔子,可是,到底哪一个是真孔子?其实都在想象,就像西方人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时代对孔子的理解和想象也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我有责任讲的是,最好先回到他的那个时代,再去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p127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孔子就是一个讲究教养、讲究分寸、讲究秩序的人。p130

我这里多说一点,教养和分寸。这里我请大家务必注意,教养和分寸就是文明。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一些学术界在讨论的问题,文化跟文明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教养,有教养的意思就是,在一个群体社会里你要懂得遵守规则地生活。大家知道,一个群体社会,如果没有规则,大家都没有分寸就乱了。所以对文化和文明,我们在形式上要把它们区分开。文化是一些与生俱来的民族习惯,是风俗,而文明一个可以进化的,跟教养有关系的东西;文化使得各个民族跟别的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得这个民族和别的民族越来越一样;文化是常常不会变化,不会进化的,而文明可以进化。所以,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全球化背后当然有资本掠夺有弱肉强食,有全球资本控制,强势国家对于弱势国家有压榨、欺负。p130

让我简要地总结一下。孔子的思想大概就像我刚才讲的这样,是“制礼”“正名”“求仁”,而且把“仁爱之心”的来源和基础,一直追溯到孝悌这样的自然感情那里去。但是,早期儒家这个方案是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人的内心感情和内心自觉上,所以,它实际上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有时候不太管用。正是因为这样,孔子之后才分出了两支不同的儒学派别:一支强调道德,一支强调制度。前面一支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把这个道德论的儒学越放越大,更加追求“求其放心”这样的一个路数,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极力地开发人的内心世界。可是,事实上真正在古代社会和政治中有效的,是后面一支,就是苟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等人发展出来的那一条路数,基本上预设人性是恶的。大家知道,一般法律都预设人性是恶的只有人性是恶的,才需要建立一整套法律秩序,从外在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而这一套思想体系因为预设了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它的推动是靠严密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控制。p149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