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美国学古典学的。那个时候的社会氛围和今天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只有书。那也是一个“文化热”的时代,很多青年人对思想、学术以及古典传统,都怀有真诚的热情。我当时去读古典学,出发点其实很简单:我想从原文来阅读经典。我学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只是想真正地亲近那些伟大的作品。这是我最初的愿望。

到了美国以后,我很快接触到现代古典学的专业训练体系。这个体系当然也有它的价值,我也接受了它,但与此同时,我产生了强烈的反思。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第一点是,这个体系其实让你和经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你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直接地阅读、对话和感受,相反,你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熟悉他人的研究上——几十、上百位学者对相关文本的分析、研究,你都要一一掌握。第二点是,你必须学习一套“时髦”的理论工具,然后用这些理论去强行解读文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研究显得“前沿”、与“国际学界接轨”。我当时一边在学这些东西,一边心里响起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声音:“这不是我当初想要的。”此外的问题,我也在“另眼看古典学”的文章里举过例子,读者可以参看。另外,在美国念博士的最后阶段,很多同学之间讨论的主题不再是古典本身,而是“怎么建立学术网络”“怎么找工作”。这当然是现实,谋生也是必须的。但如果你满脑子只有这些东西,却完全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读古典,我觉得是很可悲的。

我想起苏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读古典,不是为了掌握多少条注释,也不是为了在某个理论谱系中占一个位置,而是想靠近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像柏拉图的对话录,不是死的文本,其中包含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叫苏格拉底的人,以及他代表的生活方式。我对“古典精神”的理解就是:持续不断地直接与古人对话、持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我始终在努力避免陷入一种“技术化”的学术规训之中,永远不能忘记自己为何而学、为何而写、为何而生。

张巍谈古典精神与当下生活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