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曾经轻蔑地把智者称为 “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的粮食的人”; 亚里士多德也说道:“智者的技术就是毫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 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然而罗素却认为,柏拉图等人之所以要攻击智者, 只是因为智者的智慧超群。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贬抑, “智者” (sophist) 一词被等同于 “诡辩家”, 后来的哲学家们则更愿意自称或被人称为“爱智者” (philosopher)。
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问题是晦涩的, 人生是短促的。
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 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或感觉, 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
世间万物都是或多或少地彼此包含和相互分有, 但是使它们如此安排和形成起来的却是一种在宇宙之外、不与所有的事物相混杂的动力, 这就是 “心灵” (nous, 音译作 “努斯”)。 “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 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 不管大的或小的, 心灵都有支配力。因此心灵也能支配整个旋涡运动, 它推动了这个运动。
苏格拉底引用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前的箴言来号召人们:“人啊, 要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 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 而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了探讨, 最终得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 具体地说, 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苏格拉底在与美诺讨论美德问题时曾表述过一个著名的认识 “悖论”:人既不可能学习他已知道的东西 (已经知道就不必学习了), 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 (不知道的东西无从学起)。这一“悖论”恰恰表明, 在苏格拉底看来, 美德是某种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 (Antisthens, 约前 444 一前 366 年), 他常常在雅典郊外名为 “白犬之地” 的体育场讲学, 并且由于宣扬人应该像狗一样采取一种最简单粗陋的生活方式而被人们称为 “犬儒学派” (Cynic School, 音译即昔尼克派)。
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曾经慕名拜访他, 询问他有什么要求, 第欧根尼回答道:“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后人因此而把那种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生活作风称为“犬儒主义”。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