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版本的扎根理论方法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新的方法论氛围中,它强调资料和理论不是“发现”而是“建构”。研究者和参与者都是被考察的世界的一部分,资料与理论正是他们在与周遭世界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理论代表的乃是对世界的一种阐释,而非客观映像(Charmaz,2006:10)。
在安德森这里,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样是历史的偶然发明,而不是深藏于人固有的内心世界。这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和凯尔纳完全一致。
所谓作品;生活没有完成的一天,我们面对的世界在变化,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在变化,自我需要不断重新组织。用流行的话说,自我是不断建构出来的,不过,流行的建构主义问题多多,“建构”这个词带上了一种凭空编造的意思,我个人觉得不如用“构造”,或者干脆用个老词——“建设”,我们不断重新建设自我。你拆除一些,改造一些,新建一些。人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他并不是为了过去的真实而生活,他需要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这个自我建设是自我生长或自我发展的一个必要。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