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见各大学中国文学诸必修科目表,有中国文学专书选读,而又分为一二两别。“备注”谓:一为群经诸子,二为《四史》及《晋书》。专书选读,洵为重要,而“备注”则未妥。盖以《晋书》见甄,而骚、选、杜、韩反不与于专书之列,此可怪也。余谓专书宜缕列子目,以示准则,不可以概括语注明。但子目选定,其去取亦繤难,今日与友人谈及此,余举
1屈赋、2《文选》、3杜诗、4韩文、5《文心雕龙》、6《史通》为文学正脉。
7易、8书、10诗、11礼、12左氏传为文学根本。
12太史公、13《汉书》、14《通鉴》、15《水经注》为叙记文学伟业。
16庄、17荀、18管、19韩为议论文学高诣。
20《说文》为识字大辏,即昌黎所谓“凡为文章,宜略识字”也。惟《说文》不可选读,但必授以籀读之法。不明制字科条,何以为文,更何有文学。
《周易》蕴养精微,方面广博,非得专门名家,不可开讲,此宜知也。
专书取文翰四,平品二,经五,史四,子四,字书一,凡二十部。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可谓卢牟万有矣。
至21《论语》、22《孟子》、23《战国策》,此三书宜在高中授读。24《国语》附《左传》,25《诗品》附《文心雕龙》,26《尔雅》附《说文》,非漏也。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
(见《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8—779页)

汪先生对这份书单是极为自信的,所以他说“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的确,这份书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汪先生所言:“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此书单我们今天仍可大致采用。
我们的增补意见
当然,由于汪先生的这份书单是在数十年之前开列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已感觉有所不足。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汪先生开列的二十六部书的基础上,建议再增补27《老子》、28《孙子》、29《广韵》、30《世说新语》、31《梦溪笔谈》、32《容斋随笔》、33《日知录》、34《四库全书总目》、35《广雅疏证》、36《经义述闻》、37《艺概》、38《古书疑义举例》、39《马氏文通》、40《观堂集林》、41《清代学术概论》、42《鲁迅全集》、43《毛泽东选集》、44《邓小平文选》、45《江泽民文选》等十九种。

增补的理由
《老子》、《孙子》,此二书与《易传》一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方法论著作,故不可不读。
《广韵》,共收26194字,是音韵学的根柢书,也是我们今天解决这二万馀汉字读音问题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作为音书,与形书《说文解字》、义书《尔雅》鼎足而三,所以也不可不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南朝宋初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与才情,对中国文学、审美习尚、思想文化尤其是对士人精神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笔记体小说。是鲁迅开给许世瑛的十二部书之一。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这三部书都堪称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又都是文理渗透、文史兼治的典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一万馀种古书的内容提要,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书。
《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起,为清代乾嘉学派成果中最高水平之作。
《艺概》,是清代涉及散文、诗、赋、词、曲以及书法等多个方面而又有深度的文艺学论著。其论述简要洗练,富于启发性。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末总结古书阅读规律的杰作,此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著名学者均有续作。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法学著作。它体现了中国学者放眼世界、尝试“洋为中用”的探索精神。
《观堂集林》,汇集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史研究成果的精华。
《清代学术概论》,是了解清代学术流变的必读书。
《鲁迅全集》,是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最佳读物。
《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结晶。
《邓小平文选》,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设计书。
《江泽民文选》,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这是最新的必读之书。
以上的基础书目共包含了45种书,比起当年胡适的、后来蔡尚思的书单来,大约都只占到他们所开之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确实不能算多。
(高小方《读书法与研究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人生看得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