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回到最初还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学科建制,作品选这门课,最经典的教材当属朱东润的,我大学的教材就是这本。但至今也没有好好阅读一遍。
虽然讲过多轮,但大部分都是在重复熟悉的内容,特别是很少涉及文的部分。
有人认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骨架中的血肉,必须要照顾到史的线索,不同层次的作家都要有相应数量的作品入选,力求反映出文学史发展的整体面貌。”
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选本。杜甫教孩子学《文选》,是不是多少意味着《文选》在唐代作为时代选本的重要性。宋代的选本呢?元代呢?明代的选本,最终归结到“诗必唐宋,文必秦汉”。清代的选本相对较多,几乎凡理论均有选本,或者诗话本身也是选本。晚清民国以来重要的选本就是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49年之后,在学校体系之外,最有名的应属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其他出版社各种成体系的选本也是层出不穷,不赘。
在国学数典活着的时候,就着手收集这三套选本,期望在作品的阅读上有一个深度的起点。
存在硬盘上这么久了,再不读,就废了。

人生看得几清明